泰郁藝術人文
  • NEWS
  • EXHIBITIONS
  • ARTISTS
  • PUBLICATIONS
  • ABOUT
  • VIEWING ROOM

潘 顯仁

pan shien-jen

潘顯仁1963出生於台灣基隆,現居住創作於南投。

潘顯仁將繪畫視為處理平面的過程,在畫布的表面,留下自己動作、思考、情緒的痕跡。

透過簡單、規律的抽象幾何,擺脫敘事的干擾而自成系統。
​
​使作品轉為純粹的媒介物,進而引動觀眾內在複雜的經驗。

​

viewing room|平行線  潘顯仁 陳明德 雙人展  2022/03/25~2022/04/24

潘顯仁  Pan Shien-Jen

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黑色交叉, 2021
NT$ 720,000
點圖看細節
詢問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綠點, 2021
NT$ 130,000
點圖看細節
詢問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橙, 2021
NT$ 130,000​
點圖看細節
詢問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9x9, 2021
NT$ 175,000​​
點圖看細節
詢問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全等三角形, 2021
NT$ 175,000​
點圖看細節
詢問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X, 2020
NT$ 590,000​
點圖看細節
詢問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黑白間, 2020
NT$ 850,000​
點圖看細節
詢問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藍十字, 2020
NT$ 210,000​
點圖看細節
詢問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不是星星, 2019
NT$ 800,000​
點圖看細節
詢問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黛朦, 2019
NT$ 410,000​
點圖看細節
詢問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平行, 2019
NT$ 220,000​​
點圖看細節
詢問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門, 2019
NT$ 350,000​
點圖看細節
詢問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彩虹深處, 2019
NT$ 570,000​
點圖看細節
詢問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平, 2018
NT$ 470,000​
點圖看細節
詢問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飛行方塊2, 2019
NT$ 470,000​
點圖看細節
詢問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折迴, 2017
NT$ 2,000,000​
點圖看細節
詢問
圖片
潘顯仁 Pan Shien-Jen, 在線1, 2016
NT$ 1,830,000
點圖看細節
詢問

寫在「平行線」展前

潘顯仁
 
    國中數學對「平行線」有個簡單的定義: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,若可以找到一條共同的垂線,就稱這兩條直線為「平行線」。那換言之,同一平面上的兩條平行線,將可找到無限條彼此共通的垂線。
 
    幾年前,陳明德就跟我提過「欸,其實我們兩個可以一起來辦個展覽」,「作品調性差那麼多,擺一起很怪吧?」我答。「哪會!就是無仝款才趣味啊!展覽名稱我都想好了,就叫“平行線”,你看多好」….我聽了大笑三聲。當時是閒聊,並不太認真,沒想到他一直擺在心上,在難得有展出機會時,還願意找我來湊咖。
​
    為作品或展覽取個題目,常令創作者百般焦慮。簡單直白、隱晦拗口,感性詩意、理智哲思,甚至幽默逗趣、譏諷搞笑,每個人都煞費苦心,深怕名稱取得不好整個就Low掉了。常覺得,當代藝術作品本身,往往就像是個謎語,而作品或展覽的標題,則常在這個謎語外面,再包上另一道謎題,結果就讓大家猜來猜去搞得一頭霧水。我想陳明德以「平行線」為題,主要是著眼於我們作品形式上的差異,他的具象風景,我的抽象幾何,表面上看就是沒有交集各做各的意思,這倒也不太難懂。在古西亞蘇美人的楔形符號中,兩條線平行“ = ”代表的是友誼,相互交叉“ ╳ ”則是象徵敵對或衝突。慶幸他沒把我們的展覽取名叫「交會點」。

    陳明德的風景大都有一個明確的地點,並且把它拿來作為標題告訴我們這是哪裡,如「金瓜石」、「通霄」、「立德街」、「彰南路」…,但畫中往往沒有清楚或熟悉的地標來連結這些地點,而我們卻感覺到所有景物都如此「似曾相識」。「似曾」是模糊不明確的感受─好像曾經在哪裡?而「相識」,卻未必一定是金瓜石或彰南路,也許是模糊記憶裏的佳樂水或新北街。那是一種台灣經驗中共同的視覺印記。所以,作品標題不再是謎語的解答,畫中景象自然會帶著我們去尋訪答案。熟悉他的作品後,在行走或開車途中,竟然發現,「遇見陳明德的風景」成為一種樂趣,這感覺還蠻妙的。在此之前,這些景物就算再常相見,也不一定會相識。

    有人形容他的風景有一股鄉愁般的溫度,這我同意。當我們彼此對環境、在地經驗有相當程度的認同,一個高度聚焦於「似曾相識」、充滿溫潤手感的圖像,自然會讓人投射出某種集體記憶和情感。但我比較有感於風景現場成為繪畫作品的聚焦過程。陳明德的風景不是寫生,而是經過好幾道的篩選萃取,現場→鏡頭→檔案→構圖→畫作,被捨棄的東西顯然比被選取的要多得多。曾開玩笑說他做作品像是在做標本,從街巷、公路、山邊、海濱剪了幾片下來,帶回去細心拼裝、插針固定。尤其那些浮雕式的矮樓繪畫,把它浸泡在福馬林玻璃罐裏,我覺得似乎更為理想。當然這是玩笑話,不過風景中常出現的公路圍欄或隔音牆,往往水平切割整個畫面,幾乎成為他畫作的特定符號。這些圍欄阻斷我們進入景窗,讓風景變得只可觀而不可遊,倒也跟玻璃罐有異曲同工之妙。作為標本的風景,它是現實中的個別取樣,為了要讓人認識環境的整體樣態,或是封存已逝去或將消失的曾經,這比視覺愉悅要嚴肅許多。從這個角度看,陳明德的作品有種抽離、靜謐的冷靜特質,若要用一個詞來概括,我會說它是「冷風景」。
 
    「冷風景」純粹是一種個人形容,我並無意發明一個新詞彙。被引用和創造的藝術行話、術語實在已經夠多了,況且他也不見得同意我的觀點。就像我的幾何繪畫,從風格上常被歸類為「冷」、「硬邊」、「理性」的抽象形式,老是這樣談論,作品好像就真的變得既冷又硬且不近人情。冷/熱、理性/感性、古典/浪漫…這類藝術形式上的風格二分法,之所以不斷被延用,表示它對美術歷史脈絡的討論和理解上確實很有幫助,但用來認識個別作品或作者,顯然就容易淪為標籤,而侷限了我們的感知和想像力。畢竟再怎麼區分,阿波羅和戴奧尼索斯這對兄弟,身體內同樣都流有宙斯的血脈。
 
    曾經受邀參加一個以「雙魚座」為主題的聯展(本人雙魚座,A血型),展覽簡介中寫道「感性及想像力豐富的雙魚座,是天生的藝術家…特有的矇矓眼神,看見了不同的世界」,直接關於我的描述則是「運用幾何圖像表達出雙魚抽象思考的能力」。這段文字乍暖還涼十分有趣,大概「感性」已經被拿來作為前提,所以後面遇到個「理性」就突然不知道怎麼接下去了。對我而言,創作的形式只是一種選擇。我們總是在學習階段百般嘗試,然後發現對某些材料或造形特別有感,再之後慢慢確立自己喜歡、可以掌握又契合本身狀態的創作語彙。選擇的形式可能單一、也可能多樣,選擇的過程有些有意識,有些則不明所以,而且會隨著個人生命階段的不同關懷而轉移,我想很多朋友都有類似的經驗。像陳明德般精準地再現一方風土,我個人十分喜愛,但就是沒有辦法掌握。不過說不定何時心有所感發奮苦練,或許哪天也能夠畫上幾筆。

    抽象藝術家常會被問「你的作品是要表達什麼?」老實講我不確定如何回答這個問題,勉強說上幾句也往往詞不達意。像陳明德就不會有這類的困擾,人們辨識出山、海、公路、房舍…,看到熟悉的景緻,似乎就滿足了,認為已經知道所有的答案。你同樣可以從我的作品中辨識到直線、方格、層次、結構…,其實已經接收到某些重要的訊息,真的沒有必要認為自己一無所知。對我而言,抽象是自由,精簡是自律,幾何的造形則是在尋求一種穩定、平衡的力量。可以用來解讀我作品的外在形式,也能稍微說明創作時的內在動機。每一道線條、每一面色塊,即使多麼平凡無聊,對我都有意義,否則也不會耗神費力地反覆貼撕膠帶、塗刷經營。不過這畢竟都是在自說自話,作品一但出了工作室,總是希望看它的人能有所觸動,就像在工作室中曾經觸動過我一般。藝術作品不是一道需要去回答的題目,而是像人一樣渴望交往。建議你可以花點時間和它相處,憑自身的經驗來感受、體會,並賦予它屬於你自己的意義。如果完全沒有任何感覺,那是我要檢討,或是因為理解而分手,這樣也不錯,大可不必總是費疑猜「作品要表達什麼?」。「我看到什麼?感受如何?怎麼會這樣?」這些提問可能更有趣一些。其實陳明德的風景何嘗不是如此?如果只停留在「嗯,這是颳著風的濱海公路,我懂!」那將會十分可惜。

    我喜歡阿德的作品,曾經對他說「總有一天我會收你一件」,可是到現在都還沒有兌現。曾動念用自己的格子巾、條紋布跟他交換一棟鐵皮屋或一畝山坡地,不過隨後想想,有些事還是明算帳比較好。也許他會對「冷風景」很有意見,但我相信這一點他絕對會同意。
Picture

潘顯仁 PAN SHIEN-JEN​

展覽​作品 works 

藝術家簡歷 artist CV

Picture

陳明德 CHEN MING-TE

展覽作品 works 

藝術家簡歷 ARTIST ​CV


viewing room|平行線  潘顯仁 陳明德 雙人展  2022/03/25~2022/04/24 

​泰郁  美學・堂  | 600嘉義市大雅路二段452號
週二至週日 11:00–19:00  (預約制)
TEL:+886-5-278-5864  |  LINE: @TAIYUGALLERY

​2021 © TAI YU Arts & Humanities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NEWS
  • EXHIBITIONS
  • ARTISTS
  • PUBLICATIONS
  • ABOUT
  • VIEWING ROOM